文/沧海一土狗
ps:2000字
很多投资者会有这样一种疑问,为什么美国的政策利率是干干净净的联邦基金利率,我们却有花样繁多的准政策利率,搞了一个庞大的政策利率体系?为什么我们的货币政策体系不能像美国那样简单??
其实,答案很简单,如果我们无脑地学美国,我们的央行会彻底地丧失对政策利率的掌控。
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有了《人民银行法》的授权,央行就会自然地成为央行。实则不然,央行需要清除障碍,克服阻力,才能掌握权力——完整地掌控政策利率。
那么,谁是这个障碍呢??形形色色的分权者。
最近十几年,作为“天命人”的央行一直在收集散落在各处的“大圣根器”,直到最近才颇有成效,开始讲“主要政策利率”这个概念了。
下面让我们跟随央行的脚步,看一看“央行是如何成为央行的”。这个过程会加深我们对“政策利率”和“央行权力”的理解。
隐蔽的分权者
近期《关于优化非银同业存款利率自律管理的倡议》一文发布,一个隐蔽的分权者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外界突然发现,非银同业活期存款利率竟然远远高于公开市场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而且这个品种的规模很大,达到了几万亿的量级。
如上图所示,如果央行不切实际地把7天OMO利率当做政策利率,那么,央行将彻底丧失对政策利率的掌控。这是因为,在超短端央行面临很多分权者,他们所构造的资金池有更高的利率,成为系统的边际利率。也就是说,超短端的隐蔽资金池越多,规模越大,央行越不能把7天OMO利率当做单一政策利率。
政策利率一定是排他的,得央行独享。
另辟战场
央行所面临的问题很棘手,一方面是隐蔽的竞争者们,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另一方面是掌握政策利率的实际需要。
于是,逼来逼去,央行另起炉灶,重构了一套新体系,在这个体系下,央行占大多数,这个体系以一年存单利率为实质性的政策利率。
如上图所示,MPA体系让央行把重心切换到了LCR这个指标上,这个指标区分了短期资金和中长期资金,并让中长期资金保持稀缺性。
在此基础之上,央行通过控制中长期资金的投放来调节一年存单利率,具体投放机制包括但不限于:1、MLF;2、买卖国债;3、买断式回购;4、降准。
于是,央行避免了在短期资金利率上和对手们硬碰硬,转而去掌控“看起来十分市场化”的一年存单利率。
实际权力分布和争夺
如上图所示,在新的政策体系下,一年存单利率是实质上的政策利率,它可以分解为两大部分,一、官定政策利率;二、传导效率。
传导效率这一环节由央行和其竞争者分享:
1、央行大量投放中长期资金,松弛LCR约束,可以压缩期限利差;
2、央行的竞争者扩大或者缩小资金池,可以扩张或者压缩期限利差;
理解了这个权力分布,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央行常年把“提升货币传导效率”挂在嘴边。
实际上,货币传导效率指的就是7天OMO和一年存单的利差。央行的重点工作就是不断地剿灭形形色色的资金池,收拢权力,最后完成央行权力大一统。
隐蔽资金池的成因十分复杂,充满了历史上的斗争与妥协。
终局的状态
如果隐蔽资金池被彻底清理干净,那么,货币政策的重心将由一年存单利率切换回7天omo利率。
如上图所示,跟LCR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依旧存在(ps:防备资金池死灰复燃),只不过LCR会彻底沦为松弛约束。
我们会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新现象:降准、买入国债等中长期资金投放动作对债市的影响将弱化。这是因为央行会事先投放足够的中长期资金,中长期资金不再稀缺。
于是,一年存单利率和7天OMO利率会保持一个固定的比率,譬如,5bp。
最终,一年存单利率和7天OMO利率融为一体,所有的权力重新被归集到7天OMO利率之上。
进行到这个阶段,我们的货币政策体系跟美国就十分相像了。之前之所以不像,是因为我们内部有过多的隐蔽资金池和历史包袱。
对未来的展望
综上所述,我们就搞清楚中国货币政策体系的大致演进脉络了,也能对未来的货币政策空间进行一个初步的判断。
我们认为未来一年存单利率会降低到1.30%附近。
背后有两股力量,一,压缩期限利差;二、降低OMO利率。
一、压缩期限利差
未来央行会进一步压缩隐蔽资金池的生存空间,譬如,打击手工补息、规范非银存款利率这类手段,这会大幅压缩期限利差。
未来央行还会加大中长期资金的投放,松弛LCR指标的约束,这也会大幅压缩期限利差。
这两块力量加总,我们期待一年存单和7天OMO的利差压缩至5bp上下。
二、降低OMO利率
目前,7天OMO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它的变动要跟联邦基金利率。
目前,两年美债利率回落至4.20%以内。
这意味着美联储有很大的概率在12月18日降息25bp,一旦美联储降息落地,我们降息OMO的空间就打开了。
假设这一次我们降息20bp,那么,未来7天OMO利率会回落到1.30%。
最终,两块相加,一年存单利率大概在1.30%左右。
再假设我们的中性利率在1.80%附近,那么,货币政策最终会对经济产生约50bp的支撑。
ps:数据来自wind,图片来自网络
(转自:沧海一土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