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第21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
第21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于12月19日-20日在上海召开,主题为“金融高质量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前华为海思芯片设计工程师,水滴资本创始合伙人郑玉山出席并发言。
以下为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郑玉山。我具有工科背景,曾在华为海思担任工程师。自 2017 年起,我们创立了水滴资本,专注于数字金融、区块链、Web3.0 领域的投资。
自 2022 年开始,我们将主要业务从上海迁至香港。我们是香港首批获得加密资产牌照的公司之一,并且与太平洋保险的香港投资公司携手合作,推出了香港早期的几只加密货币基金,因此我们属于香港的合规基金。由于长期扎根于数字金融、区块链、Web3.0 方向的投资一线,所以对于今天的话题满怀兴趣,也非常感谢会务组的邀请。
在我看来,数字金融大致可分为两块。其一为中心化的数字金融,以阿里巴巴、支付宝等为例,马云团队在这方面已耕耘多年,其模式实现了无现金交易,完全基于互联网运作。其二则是当前在海外兴起且规模日益壮大的基于去中心化系统构建的数字金融。就拿最近纳指 100 新纳入的标的 micro strategy 来说,它在上海设有分公司,起初是一家提供数字金融 SaaS 服务的软件企业。在过去一两周,其股票在美股交易市场的交易量常常位居前列,这彰显了它在数字金融领域,尤其是基于区块链资产的信息应用方面的影响力。我先分享到这里,谢谢。
前面两位嘉宾的发言极为精彩,让我受益匪浅。在此,我先表明我的结论:数字金融务必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自 2017 年至今,我们前后投资了两百多个区块链项目,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也就是至少六七十项与数字金融密切相关。
实际上,数字金融并非全新概念。自互联网诞生,人们开启网络支付之时,便已涉足数字金融领域。倘若十年前举办此次会议,讨论的话题必然与今日大相径庭,因为当时区块链尚未问世,大家更多聚焦于基于 HTTP 等互联网技术的数字金融应用。
自区块链于 2009 年诞生后的十五年间,其在国外已衍生出众多应用。提及区块链技术,无需刻意回避数字货币,毕竟区块链技术源于比特币。尽管比特币在中国处于不支持也不反对的状态,但区块链技术确实脱胎于比特币。
该技术在国外获得了大力支持。据统计,今年年初美国比特币 ETF 获批,截至今日其规模已达 550 亿美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便超越了黄金。黄金自 2006 年纳入 ETF,而比特币 ETF 却在短短时间内超越了黄金近二十年的体量。由此可见,区块链已成为主流趋势。在中国香港,也作为试点推出了诸多区块链资产 ETF,如华夏基金、万象基金等均有相关产品,且仍有越来越多的申请,体量增长迅速。所以,基于区块链的数字金融在全球范围内处于前沿地位,极具发展前景,无论是从利益层面还是实用角度来看,均是如此。
临近年底,我们正在总结过往投资项目。由于我们从事的是早期风险投资,大部分项目失败属于正常现象。在我们投资的两百多个项目中,目前存活且发展良好的约占三分之一,而这三分之一里又有 20 家为我们带来了可观回报,它们均基于区块链开展数字金融业务。
例如,部分项目专注于托管业务。正如之前有老师提及的数据金融,我非常认同数字金融本质上是数据金融这一观点。数据本身蕴含极高价值,前些年中国热炒大数据,但近两年热度有所下降,原因在于之前所谓的大数据并非完全可信。倘若数据能够被轻易篡改,那么即便数据量庞大,其价值也大打折扣。无论是专利数据还是其他各类数据,若能被中心化的控制员或操作员随意篡改,便毫无意义。因此,数据必须上链,上链后可确保其不可篡改,并具备确权与时间戳功能,这样的数据才可能具有价值,所以数据与区块链的结合不可或缺。若数据仅存储于中心电脑,可被篡改,那便失去了意义,这是数据层面的情况。
除数据外,其他数字金融业务也必须与区块链相结合,因为区块链本身是一种增信工具或技术。唯有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业务才有可能顺利开展。以支付为例,支付宝曾经历信用危机,曾与银行之间产生纠纷与争论,表面上看是因为支付宝抢夺了银行的业务,而深层次原因是银行对支付宝这一民营机构的信任存疑,担心其可能出现违规操作。实际上,蚂蚁金服近年来在区块链领域进行了诸多尝试,其旗下的蚂蚁区块链团队与我们交流频繁,他们在海外,如香港,前几个月发行了数亿美元的基于区块链的现实物理资产(RWA)。
在中国,银行凭借国营或官方背景能够获取大量信任,但银行也存在倒闭风险,如河南村镇银行事件。而在国际上,中国的银行难以仅凭国家背书获得信任,因为中国的信用在西方并非处于高位。当抛开所有主权因素,唯有技术能够带来信任。我曾在加拿大攻读博士学位,在那里待了六七年,期间也涉及一些安全芯片相关研究。抛开国家与其他因素,人们信任的是技术安全、加密算法等,量子技术虽可能对加密算法产生冲击,但就目前而言,量子计算的比特数尚低,仅约一百比特,而要实现通用计算可能需要达到千万量子比特,我认为至少在未来十年二十年,现有加密算法仍相对安全,这方面我并非专家,便不多赘述,有请后续专家补充。
关于数字金融如何助力实体经济这一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且极为关键。我们都清楚,中国实体经济在近两年面临困境。我前两个月在美国,当地经济状况良好,甚至出现过热现象,而中国经济却举步维艰,众多企业面临倒闭风险。
上个月我前往新疆,发现一个现象:前些年中国大力发展光伏发电站,如今新疆地方政府邀请我们前去参观。原因是之前国网对光伏电站发电量进行收购,新疆的收购价格为 0.26 元或 0.27 元(具体数值记不清了),即光伏电站所发电量均可按此价格售予国网。但现在,我们参观了多个国网电站,这些几十兆瓦甚至上百兆瓦的电站,发电量连一半都无法被收购。例如发电 100 兆瓦,如今仅收购 30 兆瓦,剩余 70 兆瓦白白浪费。如此一来,光伏电站的回本周期从原本的 5 年、10 年大幅延长至 20 年、30 年,而 20 年、30 年时光伏设备可能已损坏,回本无望。这充分表明实体经济形势严峻,工业用电需求严重不足。
在探讨数字金融如何赋能实体经济时,我认为应先解决首要问题。就如同中国的现状,先解决温饱问题,让人们能够维持生计。美国经济向好,是因为最新一轮科技前沿成果集中于美国,如 AI 技术。当下美国已在探讨 AI 金融,思考在人工智能主导的时代,人工智能之间的支付方式、金融体系以及安全保障等问题,而我们仍在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支付。人工智能作为能够创造财富的主体,也应拥有财富,那么它们之间如何构建可信的支付体系?如何成为独立个体?就像关总提及的基因概念,这里涉及的并非人类基因,而是机器基因。
针对中国的问题,我举个例子。上次我们前往新疆调研,旨在探索如何运用数字金融盘活过剩的光伏产能。我们开展了一项工作,若关注新闻,便会知晓前两个月蚂蚁金服发布的一则重大消息:其在香港发行了大量充电桩的 RWA 资产。RWA 即 Real world asset(现实世界资产),简单来讲,就是将现实资产进行 Token 化处理,并发布于区块链上。当然,这类资产需满足数据标准化、易于切分等要求。例如充电桩,一个标准充电桩可代表一个 RWA Token,其出租收益、回本周期清晰明了,可在区块链上进行交易并在国外出售。
我们在新疆调研时发现,每个光伏板都有标准规格,如 3 乘 3 或 5 乘 5。我们与太平洋保险的香港投资公司在香港共同孵化了一个 RWA 资产发行平台,该平台完全处于合规框架之下,我们拥有香港的一号、四号、九号金融牌照开展业务。我们将光伏板进行 RWA 化处理,使其成为 token。光伏板每日发电量、价格以及回本周期均可计算,所发电力用于在光伏电站周边建设的数据中心、智算中心等耗电设施,以消耗电力。按照 0.2 元甚至 0.18 元的电价计算,能够得出回本周期。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有效利用了原本废弃或闲置的光伏电站资源。这是一个金融赋能实体经济的良好范例,一方面实现了电力的消纳,另一方面为计算中心提供了融资渠道。这便是我们正在开展的工作,谢谢。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